Loading... * 申克·阿伦斯 * 93 个笔记 * 阅读周期: * 阅读时长:5 小时 * 开始时间:2024/3/28 17:41:04 * 结束时间:Invalid Date --- ##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卢曼是谁? >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而且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对我来说,卢曼不仅仅是一位社会学家,更是一位“自创生理论”专家。他将认知科学家F·瓦雷拉(F.Varela)开创的“自创生理论”率先应用到法律中,去解释法律和社会的交互关系,出版了经典的《法社会学》。卢曼在他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学术高产著称,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 <hr> ## 译者序 为什么要记笔记 >我们看书学习时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洞见来之不易,如果不记笔记,往往会转瞬即逝,因此记笔记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识,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下语言,调整一下语序,使得下一次再查看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那么我们花在第一次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有了价值。 <hr> ##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卡片笔记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其实,你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没有必要重新组织你已经拥有的一切。你可以通过记卡片盒笔记的方法立即开始工作,并完善自己的想法。 <hr> GTD >GTD的原则是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收集到一起,并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hr> 整体观 >即使是最好的工具,孤立使用它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把它们嵌入精心策划的工作流程中,工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优势。 <hr> 卢曼写作法 >保持掌控感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控制。为了保持控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最好开放自己的选择权,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最初的想法里。 <hr> 卢曼卡片盒的分类 >卢曼有两类卡片盒:一类是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另一类是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 <hr> 卢曼笔记的诀窍 >卢曼笔记的诀窍在于,他并不是按主题来组织他的笔记,而是以相当抽象的方式给它们编上数字。这些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永久地标识每条笔记。 <hr> 双链笔记 >每当卢曼添加一条笔记时,他都会检查他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笔记,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直接在一条笔记后面添加新笔记只是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是在这条笔记和(或)其他笔记之间添加一个链接,另一条笔记可以在系统中的任何地方。 <hr> 索引 >卢曼笔记系统的最后一个元素是索引,他会从这个索引中引用一两条笔记,作为进入某个思路或主题的切入点。当然,带有分类收集链接的笔记是很好的切入点。 <hr> ##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卡片盒笔记写作的优势 >在卡片盒笔记系统中搜索一系列的讨论、大量的材料和想法,是很有趣的。它不需要你像构思一个句子或理解一段困难的文本时那样专注,你的注意力可以很随意,你甚至可以用玩的心态去做这件事。只需要很少的注意力,你就能看到这些笔记之间的联系和全局。 <hr> 记笔记最关键的工作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hr>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你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稍后统一处理。 <hr>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 <hr>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hr> 卡片写作主题 >你的主题是基于你所拥有的素材,而不是基于即将阅读的文献可能提供的未知想法。 <hr> 如何整理笔记 >把它们复制到大纲软件中[插图],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好。看看哪些还不够,哪些是多余的。不要等着所有的东西都集齐,而是要积极思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记笔记,以改进你的想法、论点和架构。 <hr> 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 >不要简单地把笔记复制到手稿里,要把它们转化成连贯的内容,并将它们嵌入到你论点的上下文中,同时从笔记中得出你的论点。检查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 <hr> 卡片笔记收集想法 >我们一生中会不断遇见有趣的想法,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对我们打算要写的那篇论文有用,为什么要让它们浪费掉呢?做个笔记,并将其添加到你的卡片盒中。新卡片会进一步改善已有的卡片。每一个想法都会增加群聚效应的临界量,最后你可以把一个个单纯的想法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hr> ##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理念 >—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 <hr> 传统笔记法 >在重要句子下面画线(必要时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在文本的空白处写评论,做摘要,采用SQ3R[插图]或SQ4R[插图]等阅读方法,写日记,进行主题头脑风暴,或按照复杂的步骤清单进行写作,还有可能借助于无数个学习和写作的应用软件和程序 <hr> 工具箱 >我们阅读和书写时,需要四种工具。·书写工具(纸和笔亦可)。·文献管理工具(如Zotero,Citavi,或者其他最适合的软件工具)。·卡片盒(纸质或者应用程序形式)。·编辑工具(Word,LaTex,或者其他最适合的工具)。 <hr> ##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卡片盒笔记的用法误区 >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就去使用它,那么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帮助。例如,卡片盒很可能会被用于笔记归档,或者更糟糕,成为思想的坟场(Hollier,2005)。 <hr> ##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真理不属于任何人 >必须前后一致和基于事实。真理不属于任何人,它是对书面思想进行科学交流的成果。 <hr> 把写作当成独立任务 >专注于写作,并不意味着要减少阅读量,因为它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专注于写作,并不意味着要少参加讲座或研讨会,因为它们不但能为你提供写作的思路和值得解答的问题,而且是了解研究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更不用说它为提出和讨论问题提供了平台;专注于写作也并不意味着要停止做演讲或寻找其他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途径为你的想法提供反馈了。 <hr> 养成把写作当成目的的习惯 >即使你决定永远不会去写文稿,做事时把写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也会提高你在阅读、思考和其他方面的技能。 <hr> ## 简洁是最重要的 简洁的想法 >越简单的想法往往具有越强大的效果(并且在一开始总被忽视)。 <hr> 传统笔记与卡片盒笔记的区别 >传统的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是人们把某条笔记存放在了哪个主题下;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则是考虑想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它。 <hr> 闪念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hr> 闪念笔记可以快速捕获你的想法 >当你在谈话、听讲座或者办事的时候,听到一些值得记录的事情,或者一个想法闪现在脑海中,而你又不想中断正在做的事,那么记闪念笔记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方法也适用于阅读 <hr> 永久笔记与闪念笔记的区别 >永久笔记不只是思想或观点的备忘录,而是以书面形式包含实际思想或观点的文本,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hr> 项目笔记的用法 >那些只与一个特定项目有关的项目笔记,和其他与该项目相关的笔记一起被保存在一个特定项目的文件夹里。这些笔记的保存格式就不重要了,因为在项目结束后,这些笔记最终都会被扔进垃圾箱 <hr> ##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解释学循环 >为了确定一个主题,必须围绕多个主题进行大量阅读。而什么要读,什么不要读,显然不是凭空决定的,而是基于人们对知识体系已有的理解。每一项知识性的努力都是从已有的观念开始的,然后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转化,以此作为后续努力的起点。 <hr> 科学的方法确定主题 >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我们不会被不可靠的大脑盲目编造的计划所引导,而是被我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直觉所引导,这种直觉是在阅读、思考、讨论、写作和发展思想等实质工作中形成的,这是一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并从外部反映出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hr> 做卡片盒笔记是打破线性顺序问题的前提 >如果你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过程”,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流程,“如何找到一个主题来写”的问题就会变成“如何处理可写主题太多”的问题。 <hr> ##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工作的动力 >一旦我们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本身就好像获得了动力,拉着我们前进,有时甚至让我们充满活力。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动力。 <hr> 建立良性循环的工作流程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hr> 寻求反馈就是成长 >唯一能提高我们做一件事的能力的就是及时而具体的反馈。寻求反馈,而不是回避反馈,是任何想要学习的人的第一美德, <hr> 建立一个学习系统,以实际的方式实现反馈循环 >遵循循环方法可以让你实现许多反馈循环,进而让你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改进你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机会,而且能够纠正难免会出现的错误。 <hr>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理解内容的好处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理解的内容是每一个写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并且只有借助这个过程意识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我们才能变得在这方面更擅长,做笔记也就变得更快更容易,并进一步增加学习经验。 <hr> 思维模型的网格 >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 <hr> ##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不要一心多用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hr> 如何提高自己的持续注意力 >如果我们能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尽可能将不同类型的任务分开,使它们不会相互干扰,并排除可能的其他干扰,我们就能训练自己在更长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hr> 写作时不要同时进行自我批评 >在写作阶段,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如果每遇到一句话不完美就过早地反复修正,就永远写不出任何东西。我们需要先把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在真实可见的纸上进行修改。尤其是复杂的想法,单单在脑子里很难变成流畅的文字。 <hr> 概括或修改提纲 >是我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需要经常回头处理的一项独立任务。我们始终都需要关注文章的结构,但随着自下而上的工作,它必然会经常发生变化,而每当我们需要更新文章结构的时候,都需要退一步,从大局出发,对其进行合适的修改。 <hr> 整合与发展卡片笔记的思路 >用卡片盒笔记法开展工作意味着要处理各种想法,寻找它们之间有趣的联系和对比;意味着建立想法的集群,将它们与其他集群结合起来,并为一个项目整理笔记的顺序;我们需要用笔记来拼图,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与其他任务相比,整合与发展思路的任务更具有联想性、游戏性和创造性,需要的注意力也截然不同。 <hr> “集中的注意力”与“漂浮的注意力” >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在‘对特定概念的超常专注程度’和‘对想法的有趣探索’之间交替进行。 <hr> “专家”做决策依靠直觉 >而专家已经内化了必要的知识,所以他们不需要主动记住规则,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选择。他们已经对各种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能够依靠自己的直觉判断在某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他们在复杂情境中的决策显然不是通过长时间的理性分析做出的,而是来自直觉( <hr> 专家的直觉来自 >这里所说的直觉不是指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通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循环,深入学习、反复实践的沉淀。 <hr> 去成为卡片盒笔记写作专家 >围绕卡片盒展开的工作流程,并不是要告诉你在写作的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恰恰相反,它为你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可分离的任务结构,这些任务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相互关联的写作任务提供即时反馈。通过给你刻意练习的机会,让你取得进步。经验积累得越多,你就越能依靠直觉判断出下一步该怎么做。 <hr> 蔡格尼克效应 >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未完成任务的想法所干扰,而不管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如何。 <hr> 卡片盒写作的两步法 >第一步是将“写作”这个不确定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小块任务。第二步是确保我们始终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包括可能与进一步的探究之间存在联系的内容。 <hr> 把意志力看成一种资源 >意志力被比作肌肉,是一种消耗得快而恢复得慢的有限资源,通过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需要时间和努力。 <hr> 控制刻板印象的影响所依赖的有限资源 >最聪明的方法是“欺骗”。与其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如想办法让我们感觉自己喜欢去做那些能够推动项目前进的事情。在不需要运用太多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 <hr> 卡片盒笔记会减少做决策的数量 >如果总是用同样的笔记本做闪念笔记;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从文本中提取主要观点,并且总是将它们变成同样格式的永久笔记,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期间的决策数量。 <hr> ## 阅读和理解 转述 >我们从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提取出来的是在特定语境中服务于特定目的、支持特定论点的观点,并不一定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一定符合我们自身的语言习惯。要想将这些观点融入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话对其进行转述。所谓转述,并不是要随意改变原来的意思,使之适合我们,而是用不同的文字尽可能真实地表述原意。 <hr> 笔记的意义 >笔记的多与少和理解的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笔记能够为下一步写永久笔记提供尽可能大的帮助。最有帮助的是反思所读文本的框架、理论背景、方法论或视角,这意味着要像反思文本的字面内容一样反思文本的深层含义。 <hr> 做成文献笔记更简洁 >你需要把对文本的理解做成一定形式的文献笔记,这样在做永久笔记时才有具体的素材。但不要把记文献笔记本身变成一个大工程。文献笔记应当简短而有助于写永久笔记,除此以外,其他事情要么可以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否则就是对注意力的分散。 <hr> 如何解决确认偏差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hr> 如何确保卡片笔记对自己有帮助 >确认是否已将任务分解,并专注于理解我们所阅读的文本;·确保我们已经准确地为所阅读的内容做好笔记;·找到笔记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联系。 <hr> 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副主席查理·芒格(Charlie M u nger)称那些拥有大量思考工具并知道如何应用的人是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hr> 写作的好处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 <hr> 重复阅读会产生曝光效应 >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 <hr> 曝光效应会欺骗自己 >看到我们以前见过的东西,会给我们一种好像能从记忆中提取到它的错觉。因此,重复阅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所读的东西。我们在这里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是选择那些让我们感觉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的方法,还是选择那些真正能让我们学到东西的方法。 <hr> “为学而写”是“详细阐释法”的另一个说法 >详细阐释意味着要真正思考所读内容的意义,思考它如何为不同的问题和主题提供信息,以及如何将其与其他知识相结合。事实上,“为学而写”是“详细阐释法”的另一个说法 <hr> 用详细阐述把想法联系起来 >因此,写作、记笔记和思考如何将想法联系起来,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详细阐释”。 <hr> ## 记卡片盒笔记 如何书写引文 >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她还强调,用这些想法做别的事情也同样重要,比如努力思考它们如何与不同语境下的其他想法联系起来,或者可以提出原作者尚未提出的问题。 <hr> 卡片盒笔记的进阶使用 >记卡片盒文献笔记,更可能让我们长期记住所读内容,但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将这些想法转移到我们自己的思想网络中,也就是卡片盒中的理论、概念和思维模式的网格中。之后,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阐述这些思想,并将它们与其他想法永久地联系起来,这会将我们的思维带入更高的层次 <hr> 遗忘是什么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在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竖起了一道思维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 <hr> 死记硬背 >绝大多数人的学习仍然是以提高“存储强度”为目的,即使它无法被提高。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记住孤立的事实,而不强调建立联系。 <hr> 学会意味着什么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新信息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 <hr>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1.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可以添加到你在该笔记中直接提及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所提及的笔记,也可以将其添加到最后一条笔记后面。之后,为添加完的笔记编上连续的号码。如果有必要再另立分支,借助一个软件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其他笔记“后面”续写其他笔记,因为每条笔记也都可以跟随在其他不同的笔记之后并因此成为不同笔记序列的一部分。2.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3.确保可以从索引中找到新添加的笔记,必要时在索引中添加一个条目,或者从与索引相连的笔记中引用索引。4.构建心理模型的网格结构。 <hr> ## 发展想法 如何构建卡片笔记的联系 >关于如何构建某个主题的思考,也应该放在笔记层级上,而不是在元层级结构上。我们可以另外记一条笔记,来暂时概括一下某个主题或子主题,之后如果能从索引中链接到这条笔记,我们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我们发现之前的概括需要更新,或需要重塑逻辑时,就可以用更恰当的逻辑写一条新的笔记,并将其代替旧的概括笔记链接到索引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对一个主题结构的思考就是对于一条笔记的思考,它依赖于我们的理解的发展,并随之变化。 <hr> 寻找联系,建立链接 >建立这些链接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也不只是对卡片盒的维护。在完成文稿的思考过程中,寻找有意义的联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不是象征性地搜索内部记忆,而是逐字逐句地遍历卡片盒,并寻找联系,准确地处理笔记,就如同白纸黑字般具体,而不会凭空想象并不存在的联系。 <hr> 闪卡学习 >通过使用卡片盒,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 <hr> 多尝试提取卡片笔记 >我们学习某件事情时,不仅要把它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还要试图理解其更广泛的含义,而且要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上下文(变化)中尝试去提取它,借助偶然的机会(上下文干扰)和刻意的努力(提取)会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hr> 运用笔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是因为我们对实践的深入了解,从而产生的直觉,才可以使自己获得新的洞见。我们可能无法阐明为什么采用一种思路会比另一种思路更有前景,但是经过实践,我们能以某种方式得知这一事实,这就足够了。 <hr> 创新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并不是突然间实现的结果,而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即使是开创性的模式转变,也多半是许多正确方向上的小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大创意的结果。 <hr> 抽象能力对创造力的影响 >拥有抽象的能力等同于为技术问题找到兼具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hr> 多维视角看问题 >确保你真正看到你认为你看到的东西,并尽可能清楚、真实地去描述它。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反复检查。 <hr> ## 分享你的洞见 卡片盒写作可以进行时间管理 >把“写作”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我们就能够切实地在某个时间点及时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下一步工作,由此对工作进行控制,并在必要时改变前进的方向。这不仅仅是感觉一切在掌控之中,而是切实地把工作安排在控制之下。 <hr> 自主选择对 任务的影响 >选择的性质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如果是不重要的或不受重视的任务,即使没有选择的压力,自主选择也不会让人更具有活力,反而会消耗人们的精力;另一方面,如果面对的任务对个人非常有价值,那么自主选择就确实可能激励人们前进。”(Moller,2006) <hr> 第一个关键点: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卡片盒非常适合试验各种想法和产生新的想法,但现在我们需要把想法组织成线性的文本,而关键是要可视化地确定草稿的结构。 <hr>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 >卡片盒有点像化工行业所说的“一体化”(Verbund)。一般情况下,生产线不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些副产品,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可以成为另一条生产线的原料,而另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又可以用于其他工序。 <hr> 卢曼作品高产的原因 >,卢曼对于他如何能够如此高产的回答是,他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而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容易做到的事情。 <hr> 帕金森定律 >工作时预留再多的时间都不会有剩余,就像空气会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样(Parkinson,1957)。这一定律适用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去完成的任务,而不适用于那些可以一次性完成的任务。 <hr> ## 养成习惯 养成新习惯的困难点 >旧习惯或直觉并不总是靠得住,因此要培养新的记笔记的习惯。但是,由于前文提到的曝光效应的存在,我们越是习惯某种做事方式,就越觉得自己能掌控它,实际上我们并不具备想象中的掌控能力。因此,如果想要改变长久以来的行为,我们要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改变行为的困难 <hr> 养成新习惯的诀窍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hr> ## 后记 学习是为了成为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 >我们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思考分散到其他想法所组成的知识网络中。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 <hr> 学会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并不难 >。你不需要从零开始,只要在阅读时拿着笔,按照书中的建议,做好卡片笔记,并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越来越多的想法就会自动涌现出来,你的写作任务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推进。阅读、思考、写作,这些是你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事,只需要在这期间做好笔记,正确放入卡片盒,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hr> ##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如何选择笔记工具 >选择使用何种工具,不取决于工具本身功能的丰富程度,而取决于适用的情境和需求。 <hr> 进行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 >输入:将写卡片当作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想法和感兴趣的知识捕捉下来,但避免不经思考地摘录。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实践: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循环。 <hr> 不写,就无法思考 >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hr> burningash.cn Burningash 版权申明 www.burningash.cn 若无注明,本文皆burningash原创 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 最后修改:2024 年 07 月 27 日 © 允许规范转载 打赏 赞赏作者 支付宝微信 赞 0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 下一篇 上一篇 3 条评论 Loading... pwsjhwxqmd March 7th, 2025 at 12:38 am 这篇文章不错! 回复 bntyafoahg February 28th, 2025 at 09:52 pm 隐喻层次丰富,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回复 jtkyzbcres February 28th, 2025 at 04:36 pm 情感真挚自然,字里行间传递出强烈的感染力。 回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使用cookie技术保留您的个人信息以便您下次快速评论,继续评论表示您已同意该条款 评论 * 名称 * 🎲 邮箱 * 地址 发表评论 提交中...
3 条评论
这篇文章不错!
隐喻层次丰富,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情感真挚自然,字里行间传递出强烈的感染力。